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再谈令君的立场问题

刚看三国不久的时候非常纠结于令君之死,看了很多观点集合起来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令君的死因归根结底还是他的立场问题,忠汉忠魏忠于家族还是忠于天下,大致有这四种观点,如今隔了好几年,也读了些新的东西,观点也微微有些变化,想再来谈谈令君的立场问题。

喜欢一个历史人物肯定要有些理由,但很多人喜欢的不过是自己心目中想象的那个人,我自己也逃不出这一点。曾经看到有个令君的迷妹说喜欢令君就是因为他忠于汉室,这于她而言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但我想忠汉不应该是她喜欢令君的唯一理由,否则忠汉的大臣这么多,她为何不去喜欢杨彪董承孔融,这些人立场明确,就是忠汉的。而荀彧,历来关于他的立场争论很多,只是因为忠汉,又何必选择喜欢令君?

我自己喜欢令君的最大理由还是因为他的胆识和谋略,胆识在单枪匹马说退郭贡数万大军这件事上有很好的体现了,谋略的体现则用三言两语说不完的,之前在评价荀彧那个问题里也说过许多,其中最让人惊叹的还是他的识人之能,对内给曹操推荐了大批人才,对外尤其是官渡一役前夕对袁绍帐下诸人的评语精准到让人惊叹。如此一个有识人之明的令君,如果你告诉我他和曹操公事这么多年竟看不出曹操的野心,我是一万个不可能相信的。

且观令君跟随曹操以后,他推举的人才,提出的战略,做出的谋划可有一条是为了献帝为了大汉?迎献帝这个主意那是毛玠提出的,令君不过附议罢了。令君投奔曹操,那是在迎汉献帝之前,他在投奔时并不可能预测到曹操最终会奉天子以令诸侯,如若后来曹操没有采纳毛玠的建言,那么令君所做的和葛公、伯言又有和区别?

再从曹操的角度分析,他与令君相处这么多年,若不是对令君有绝对的信任怎可能每次出征都留令君坐镇后方,如果令君真的忠于汉朝,忠于献帝,联合他颍川势力和本人的影响力,献帝的号召力,曹操不早死一万次了?曹操如此信任令君正是令君立场的铁证。事实上在董昭就曹操称公一事咨询令君意见,而令君给出“不宜如此”的回复后,很快就被曹操调离中枢,从这一点来看在称公事件之前,曹荀二人之间是绝对信任的。另有一条旁证是,曹丕被评“矫情自饰”,最终能得到太子之位与他对曹操脸色心思的判断是分不开的。而曹丕“曲礼事彧”,甚至和令君炫耀自己的骑射本领,令君笑着夸奖他,一派其乐融融,若曹荀之间真有嫌隙,曹丕又怎可能和令君关系如此融洽?

综上所述,如果对于令君立场的结论是忠汉,那么只能认为曹操和令君二人皆愚不可及,相处21年却看不清对方的真面目,有失他二人平日水准,这样的结论我是无法接受的。

但如果荀彧的立场并非忠于汉室,乍一看又同他反对称公,又被曹操调离中枢产生了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关于令君反对的原因,我比较赞同苏轼的观点苏“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但那个时间点、身处那样一个位置的曹操能否明白这一点?又或者他即便明白这一点,他又能否不顾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做到这一点?从曹操“心不能平”这一点我倾向于觉得曹操一时是没有理解文若的苦心的,所以把令君调离中枢一方面可能是怕他在后方变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希望借此机会同他好好谈一谈。

那从令君的角度该如何来理解曹操的一纸调令?二十年来,曹操出征,他留守后方,这么多年的信任默契,只因为他的一句“不宜如此”,曹操竟然把他调离了尚书台,不再担任已经担任了这么多年的尚书令,而根据前文的分析令君确实一直是站在曹操这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令君该如何想?令君那时也已经50岁了,行军打仗原本条件艰苦,加上忧思成疾,酿成最后的悲剧也并非不可能。以忧薨就是以忧薨,未必是什么讳笔,解读历史未必一定要阴谋论,考虑得非常复杂,如果每句话都要开脑洞,那没必要读史书,自己去写网文就好了。至于曹操和荀彧究竟有没有就这一问题深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曹操破坏了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这一事实已经确实,荀令心中失望在所难免。

再说曹操,他对荀彧应当是没有杀心的,就算荀彧真的反对称公,曹操最多也就是把他调离中枢,不让他担任要职罢了,这从后面曹操称公,荀攸是劝进表第一人,以及荀家的子侄在魏国依旧混得风生水起可以看出来,甚至到了曹丕时代也有提到曹丕虽然因私与荀彧长子荀恽不睦,却非常疼爱荀恽儿子的事。另外关于荀彧的丧葬事宜,荀彧死于建安十七年,荀彧传裴注、文选和艺文类聚都分别提到了潘勖为荀彧写碑,可见死后是立了碑的,而这与曹操相关的禁令是相违背的。最后荀彧立碑,必然是曹操同意才能通过的,所以说曹操在荀彧死后没有任何表态是不对的。而之后曹植为荀彧作诔的事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了,进一步也可以看出曹荀二人并非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最后总结一下,荀彧的立场绝不可以说是忠汉,至于另外三种观点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达成一种统一的,选择曹魏很大的原因是曹操是最有可能终结这个乱世,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的人选,如果能帮助曹魏成就大业,荀氏一族当然也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家族得到延续。至于曹荀之间的君臣关系,在称公一事之前应当是没有任何嫌隙的,但因称公一事令君因忧思成疾而去世,曹操再没机会澄清或者弥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99 6
评论(6)
热度(99)
  1.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