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愿谁记得谁,最好的年岁

流云天际:

这一篇本是缀在《论二荀与奉孝在战略上的默契》后的闲话,后来看无双电台台长做的《牵丝戏》后觉得作为题目的那句唱词和这段文字很配(mv中配的是荀郭,但文中偏曹郭,反正史料分析不会有很明显的cp向,而且等边三角形大家也见惯了),故整理出来单独成篇。


安利《牵丝戏》的mv: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018873/


----------------------------------------------------------------------------------


一直不怎么敢谈奉孝的政治才能,可能从私心来讲希望奉孝与政事是毫无关联的。可奉孝却实在是一位奇人,好像所有的事都和他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这些事发生的时间点又恰好与他的来去相重合,因此作为闲话随便扯一扯。


在战略上如此默契的颍川军师团,在政见上却是从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当然主要指文若与奉孝,公达年轻的时候甚至可能想过割据一方,但他最后即使是名列《魏公劝进表》的第一位,也未必代表他亲曹,不过是如曹公所言【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公达到最后大概只剩下淡然了。


【彧比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


早在离开袁绍的时候,文若和奉孝就表述过自己的理想,文若想要【匡佐汉室】,奉孝想要【与之定霸王之业】,不过两人共通的一点是【济天下大难】,所有在奉孝活着的时候,政见上的不统一并没有造成颍川军师团在行为上的冲突——无论是军事行为还是政治行为。


因而文若提出的政治谏言为【奉主上以从民望】,在曹操想要复古九州时谏言【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曹操遂寝九州议。


而奉孝所任司空军师祭酒的设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意味着曹操在司空府下设立了一个名额不受限制的“军谋掾”。而在曹操领冀州牧,把司空府迁到冀州首府邺城时,奉孝又谏言【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嘉之谋也】。联系到曹操在河北招募的名人陈琳、王修等皆辟司空掾而非如建安初年一般授予朝官转参司空军事,可以说曹操的政治资本在此时由量变发生了质变(参见柳春新博士的文章《曹操霸府述论》)。


如果奉孝能多活几年的话,相对于赤壁,我更好奇在魏代汉这件事上会有怎样的变数,毕竟赤壁if的情况比较容易建立完整的假设,而魏代汉if的情况简直完全没有思路。虽然奉孝职位的继任者是董昭,但司空军师祭酒是否有实职这个待定,同好们也曾讨论过如果奉孝去给令君送空食盒可就彻底悲剧了。不过奉孝确实帮曹总谋划过也说得通,因为魏代汉进程中实权的转移恰是在奉孝生前就完成了,后来剑履上殿,复古九州,晋魏公,加九锡,晋魏王都不过是求名而已。


奉孝生前曹总谋求政治资本的三件大事:一、上表初置司空军师祭酒,建立无限额的军谋掾,用河北士人加以充实,扩大曹操属官队伍,增强曹操的政治实力。二、以领冀州牧的名义将司空府迁至冀州的首府邺城,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减小许都和汉朝天子的影响力。三、废除后人不明的刘姓公国,减小汉室宗亲的实力,在废除八个公国的同时复立一个公国,防止不良舆论。这三件事,前两件是曹操身为政治家最经典的两个例子,最后一件也是很有创举非常精明,而最重要的是,这三件事都是符合制度的,因此没有造成士人太大的抵触。或者说就算有人知道曹操在架空汉帝并对此不满,比如说杨彪和孔融,也没法阻止曹操这么做。


【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


【(融)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


ps. 不知为什么一直没看到分析建安十一年曹操废恩泽侯和刘姓公国这件事的论文,可能是我没找到,如果有看过相关文章的同好一定请给我留个言,这件事貌似挺有政治意义的。另外在下是外行,孔融说的【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始终没搞清楚来龙去脉及涉及的范围,但“宜准古王畿之制”岂非也当复古九州?求有明白的大大前来赐教。


--------------------------------------------------------------------------------------------------------------------------------


另外比较神奇的是,奉孝所在那十一年(建安二年四月到建安十二年十一月),不仅是曹操军事上高歌猛进的时期,也是曹操为人最宽容,政事最英名的时期。


在曹操初迎天子的时候,发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件,【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


而在建安二年二月,袁术称帝后,曹操又想借事陷害杨彪【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


随后两三年不闻曹公与献帝较力之事,直到建安五年发生了时机非常不对的衣带诏事件,曹操在官渡遇刺,衣带诏事发,衣带诏的参与者皆夷三族,董贵妃身怀龙种亦遇难。表面上看曹公做得残忍(董妃之事另有缘由,以后分析孙策袭许时再说),但曹公在前线作战时,献帝及其臣子在背后捅刀,这事完全说不过去。随后曹操急击刘备进军官渡,衣带诏事件就这样过去了,除有名有姓记录在案的参与者外,不复追查同党,曹公此事做得也算大度了。


曹操不计前嫌地用人,典型事例都在这十一年:


破吕布释毕谌: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破眭固释魏种:
【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弃杀子之仇纳降张绣:
【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焚书不纠通敌者:
【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重用辱骂先人的陈琳:
【官渡之战,袁绍使陈琳为檄书,数操罪恶,连及家世,极其丑诋。及袁氏败,琳归操,操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操释之,使与陈留阮瑀俱管记室。】


赏赐劝谏反对他征讨乌丸的将士:
【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奉孝去后,曹公用兵再不能冒险了)


与之相对,曹操遭人诟病的杀士,前期杀边让,囚杨彪(建安二年),后期杀孔融(建安十三年),杀娄圭(建安十六年),杀崔琰(建安二十一年),杀杨修(建安二十四年)。在这十一年期间几乎没有过(个人觉得杀许攸不在杀士的行列,祢衡虽说有借刀杀人的嫌疑,但终究不是亲手杀)


而在这十一年间,崔琰指责【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曹公也不容易,千辛万苦得到冀州,得到三十万人,高兴地感慨一句,就被训了一顿)
孔融嘲讽【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曹公容忍不纠。
-----------------------------------------------------------------------------------------------------------------------------


在这十一年中,曹操颁布了一生中最有创举也最具实用性的法令,安顿了北方。


【是时征役草创,制度多所兴复,彧尝言于太祖曰:“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於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於当时,扬名於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於事未敏。宜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彧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


这十一年间,无论是政事还是军事,曹公对令君几乎是言听计从(曹公对令君不从的记载,前一条在建安二年二月囚杨彪,后一条在建安十三年四月杀华佗,时间卡得刚刚好)。而且从建安九年,曹操开始了一项名为“拉拢荀令君”的大业,内容包括盖房子,嫁女儿,加封邑,升官职,写书信,还包括政治让步和对各种人夸令君,大业持续了整整三年,到建安十三年初令君辞让三公为止(个人觉得令君让三公不是在建安十二年初让太尉,而是在建安十三年初让司徒)。


无论如何,曹公在征服北方的过程中,很好地执行了令君抚宁人民的思想(比起永远让人吐槽的徐州,曹总在北四州的表现完全可以用英名来形容)


【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抚恤阵亡将士,授土地,置学师,立祭祀)


【魏书载(建安八年五月)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管仲曰:‘使贤者食於能则上尊,斗士食於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
(有功必赏,无功必不得赏)


【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与文若的谏言呼应,对民众施以教化)


【九年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魏书载公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整治豪强,宽百姓赋税)


【十年九月,令曰:“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整齐风俗,匡于不正)


【十一年十月乙亥令曰:“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诗称‘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已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广纳谏言,欲见得失)


【十二年二月,丁酋令曰:“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若年殷用足,租奉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飨之。”】
(封赏功臣,与贤人共享天下之利)


以上七条政令,虽知名度远低于《让县自明本志表》和《求贤令》,但产生的实际作用远高于后者,毕竟《让县自明本志表》完全没达到【分损谤议】的目的,《求贤令》也没招什么留于青史的贤士名臣。至于后期“剑履上殿”“称公称王”,完全都是没有选择的昏招。曹操政事成就的顶峰,也就在建安十二年告一段落了。
------------------------------------------------------------------------------------------------------------------------------


奉孝是个很神奇的人,很少有谋士会出的每条计谋都有争议,然而看着再不靠谱也都成功了。顶着特设的司空军师祭酒的头衔过了十一年,任何实权没有,任何实职好像也没有(实在不知道“参掌戎律”到底要做什么,戎律按说是军法,但仅是“参掌”的话貌似还是只有建议权),说他对曹魏的军事有多么大得没边的作用谈不上,但他死掉后颍川军师团的另两位也随之哑火了这实在解释不通。


奉孝的人际关系也很诡异,他好像认识的人也不少,辛家、郭家、荀家,颍川的大家族基本上他都认识,但也只是认识,既没有记载他去评价别人,也没有记载别人去评价他(奉孝的交际圈貌似比较年上,比如他本来辛毗差不多同龄,却和辛毗的兄长辛评交游,而和他的同龄人几乎都在他死后十年才逐渐进入曹魏的决策层)。


他和曹公关系好是肯定的,算无遗漏的谋士不少,让主公计无不从的谋士不多。曹公一生负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负过,唯有和奉孝算是两不相负。知乎上有个答案说奉孝对曹操本人很重要,对曹魏政权没那么重要,但个人觉得曹总的精神状态对曹魏政权就很重要,曹操在奉孝活着的这段时间中算是精神状态最稳定的时候了。对比《何夔传》中【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与【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很难想象何夔与奉孝是在给同一个“太祖”当掾属。


奉孝和二荀关系是不是比普通同僚亲近一些也不知道,战略上倒是绝对合拍。看曹操一封一封给文若写信估计确实有交情。好不容易跟陈群算是同乡同龄,还被陈群参了个语不详焉的“不治行检”,至今没人能确定奉孝当年到底做了什么,问题是曹公给他上表【立身著行,称茂乡邦,与臣参事,尽节为国。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恨不得把天下的好词都堆上来。当然按奉孝受宠信的程度和长达九年的时间,他没用这份宠信贪财结党,诬告徇私,就足以证明此人大德无亏。


奉孝与政事几乎是绝缘,虽然曹操霸府这事好像隐隐约约和他有说不清的关系,但在他活着的时候,曹操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合制的情形下开展的,跟汉室和平共处没发生什么难看的冲突。也没有记载奉孝劝谏曹操不要杀士,可曹操在他来之前杀士在他走之后也杀士,只有这十一年表现得非常宽容。


也许这就是奉孝的独特之处吧,其实他没做什么,可偏偏没有人能取代他的作用接替他的位置,若要评价,也只得说一句“天生郭奉孝”了。

  210
评论
热度(210)
  1. 共2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