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八一八丕子和他爹的关系

本文脑洞大过黑洞,私货多如牛毛,不喜慎入。如您选择继续阅读,默认您已同意以下条款:对于历史的解读

之所以想要来谈谈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和好友聊天的时候,她随口提到了一句觉得曹总好像不怎么待见阿丕,因为总是为难他。我自己非常在意“为难”这个词,父子之间的事情怎么能叫为难呢?不过是对儿子的锻炼罢了,毕竟生在帝王家个人的感情总归要让位于家族及势力的延续的。总之这就是本文的由头,主要是讲我认识的曹丕和曹操的关系,间或也会提到曹操和其他儿子的关系以及其他的一些合理引申。 

讲真,翻翻三国志感觉阿丕生活在一个父严母严的家庭还是有点小苦逼的。不过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谁说这不是另外一种爱的方式呢?当然这样的教育模式注定了阿丕不会成为一个无忧无虑乐天知命的老好人,然后他就长成了一个有点小敏感有点小文艺有点小心思的安静美(?)男子。然而不得不说父母的这种言传身教对阿丕各方面的能力还是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的。

关于阿丕母亲卞夫人我需要多说几句,她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植、曹彰、曹熊。除了曹熊早薨,丕彰植三人的能力不用我多说,这和卞夫人本人是分不开的。这是三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位女性。本为倡家,二十岁时被曹总纳为妾,丁夫人甩掉曹总以后被立为正室。卞夫人的出身很不好,最后竟然做到正室,她的情商和智商之高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具体的事例不是本文重点就不多说了。

只有一个卞夫人辞贺的故事在这里说一下。阿丕被定为太子后,有人就来祝贺,并提议卞夫人拿出些东西赏赐大家,卞夫人却说:“魏王只因丕儿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以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理由要重重赏赐别人呢!”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夸奖卞夫人“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有很多人据此就说阿丕不受卞夫人待见,我以为大可不必。前面已经提到卞夫人情商极高,即便内心早就小宇宙燃烧,面上功夫必然做足,否则岂不是拖阿丕后腿?关于卞夫人和阿丕的关系没找到更多的史料,私以为按照正常情况推理大儿子和小儿子肯定是比较偏爱的,谁更喜欢那就要看情况了。魏书说卞夫人最爱阿植,听听就算了,最爱阿植也还不是在阿植犯错的时候让人传话给阿丕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顾虑我。”最爱阿植不也没有在曹总耳边吹枕边风要立曹植为世子?所以我觉得要说稍微偏爱曹植一点,也许有,不过阿丕也不大可能很缺爱。其实我自己倒是觉得像卞夫人这样聪明的女子绝对不可能明显表现出偏爱谁,对孩子们也不大可能溺爱,应该就是那种很理性的母亲。另外世说新语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别跟我提,当猎奇小说看看就行信不得。

讲完卞夫人,下面终于可以开始八一八曹总了。本着先抑后扬的精神,我打算从不好的讲到好的。很多人觉得曹总不待见阿丕,大概始于曹冲之死这一段。说是曹冲死后曹总十分悲伤,阿丕上前劝慰,然后曹总就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大家觉得这是曹总不待见阿丕的铁证啊。不过我自己比较同意集解里何焯的说法:仓舒之死,正在军败赤壁之年,故尤愤不择言。本来特么的小棉袄嘉嘉不在了,赤壁特么得又打输了,这会儿自己疼爱的小儿子又夭折,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曹总正心烦呢,阿丕这实诚孩子上去一劝这不是撞枪口上了吗?你以为曹植上去劝能好?所以我觉得就这么一句话本身是不能看出曹总不待见阿丕的。当然我也不会为曹总洗白,这东西能乱吃,话不能乱说啊!不知道我们家丕丕是个玻璃心的小公举吗?若干年后口中还念念有词:“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当然丕丕也就是傲娇一下,他说的话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总之这件事曹总是做的不太厚道的,不过放在那个特殊的情境下,我们也该体谅曹总,不好过多责怪他。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对真正信任亲近的人才会乱发脾气吧,当然曹总显然低估了阿丕的玻璃心→_→

还有一件事让身为丕厨的我不太爽,不过注意到的人可能不太多。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三年,(曹丕)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从政治上来说这件事其实是曹总在为罢三公自己做丞相做前期准备工作,不过我丕无辜躺枪了。赵温因辟曹丕被罢理由是“选举故不以实”,这不是在暗说阿丕没能力么?然而,我要开始强行洗白了。首先这个事情的政治意味前面解释了,其次建安十三年的时候曹总的儿子里年龄上能被辟的除了曹丕就没别人了,所以说并不能就此说因为不喜欢曹丕才选了他做挡箭牌(垫脚石?)。相反,我觉得这正是能体现父子默契的地方,这事曹总必然是和阿丕打好招呼了,要不然曹总一句话算是给阿丕的能力定性了,阿丕这脸可是丢大发了,以后谁还敢辟他?真不怕我们小公举丕躲到墙角嘤嘤嘤啊!?然后我们再看同年曹总征刘表还是照样带着阿丕,语见曹丕《述征赋》。要是曹总不待见阿丕,肯定是哪凉快哪待着去,还各种带他实习?类似卖儿子的事还有一次在《徐奕传》里讲魏讽谋反案后,太祖叹曰:"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桓阶曰:"徐奕其人也。"(题外话,我还蛮喜欢徐奕的,口亨,才不是因为他名字里有个奕字呢╭(╯^╰)╮)阿丕表示:阿父,我的膝盖好痛→_→讲真,我们不讨论魏讽谋反案的起因经过,单看结果曹丕办事还是很利索的,所以我觉得曹总这个话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夸夸手下拉拢人心,其二也是说给阿丕听让他别得意忘形吧。

总的来讲公事上曹总对阿丕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反正就很少给好脸阿丕看,关键时刻还要卖卖儿子达到政治目的,阿丕还是满苦逼的。这点在曹彰身上也有体现,曹总就对曹彰说过:“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精,尔宜深戒。”但是曹总也不是光严格,还是想尽方法给儿子们创造了各种实习和学习的机会来着,而且还是因材施教的。曹彰从小就说自己“好为将”,曹总就给他机会去打仗,但也教导他要多读书不能偏科,曹彰也干得不错,像击平代郡乌丸什么的。关于曹植和曹丕,这俩算是综合型选手,曹总都挺看好,所以既让他们守城也有带他们随军的。其实我自己觉得按照曹总唯才是举的尿性,长幼肯定不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可以参考他颁布的《诸儿令》(215年):“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曹丕正是因为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肯定亚历山大了,有点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了,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虽然曹丕是苦逼了一点但是不得不感慨曹总这招实在是高_(:з)∠)_

不过虽然根据三国志的一些记载看起来曹总比较宠曹植,但是总的来讲我们看曹总的行为,我觉得曹总自己心里的天平还是更偏向于曹丕,因为在211年曹总的几个儿子包括曹植都封了侯的,曹丕却没有被封侯,而是为五官中郎将,置官署,为丞相副。丞相副这个东西我在猜想是不是曹总专门给阿丕量身定做的,因为都没查到什么关于丞相副的资料,再早些倒是有个御史大夫约莫等于副丞相的职能。所以阿丕这个丞相副是干嘛的?合理推演一下估摸着就是帮曹总打打杂,进行时间更长也更深入的实习什么的,曹总大概挑挑拣拣弄一些他觉得能让曹丕试试的就丢给他做做。这种锻炼其实一直持续了挺长时间的,像那个田畴让爵,下面就两派意见曹总就会让阿丕考量考量怎么处理比较好然后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的。至于五官中郎将这个职位对阿丕来说就更有用了,这是管后补官员的一个官,其实是给了阿丕一个机会创建自己的智囊团当然也是考验他识人用人的能力。如此种种,完全是在当接班人培养啊,参见曹总的《告子文书》,“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不过曹总的奸诈之处就是他明明看好阿丕,但他就是不说,然后对曹植也是各种鼓励鞭策啥的,然后阿丕这种神经比较敏感的肯定更不敢懈怠了,于是曹总的目的得逞了_(:з)∠)_

话说回来,虽然我自己觉得曹总对于阿丕的安排比别的儿子要多一些,但是也不是说别的儿子就不管了。像曹总就会自己选些人扔给儿子们好好教他们之类的,例如给曹丕送了个邴原,给曹植送了个邢颙。曹总自己是唯才是举,但是扔给儿子的这俩人都是非常有德行的,也是寄托着曹总对儿子们的期望吧,有才有学问还要有道德什么的_(:з)∠)_参见曹操《高选诸子椽属令》,说:“侯家吏,宜渊深法度如邢顒辈。”“高选”是严格选拔。“椽属”,是诸侯属吏的正、副长官,实际上是诸侯的师傅。令文意思是:“诸侯的属吏,应当选择深明法理,像邢顒那样的人。”顺带一提邴原提到曹总给邴原的信《转邴原为五官长史令》:“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虽云利贤,能不恧恧!”(我儿子懦弱无才,恐怕难走正道,我有个过分的想法,委屈你去匡正勉励他。这虽然处于我对你的信任和倚重,但不能不令我惭愧。)然后又有人借此说曹总阿丕关系不好,你看他那么说儿子,顺便黑阿丕。对此我只想类比黄承彦向诸葛求亲时候讲的“家有丑女,黄头黑发”,谁信谁二百五→_→就是古人假谦虚而已,不过曹总这封信的确写的非常诚恳,也可以看出曹总对培养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讲到选人这边,想稍微多说几句。曹总杀周不疑和杨修其实也可以从曹总为儿子选人的思路来考量。周不疑历史上的记载太少了,因为曹冲的死泄愤我感觉有点扯淡,曹总对阿丕说此人阿丕他难以驾驭这个史料出处存疑,如果曹总当真因此杀了周不疑我觉得他更多的考量是周不疑此人不适合辅佐曹丕,看关于周不疑零星的史料感觉这货跟杨修一样爱耍小聪明,是不符合曹总给儿子选属官的主体思想的。杀杨修我觉得也是有类似的考量在里面,杨修给曹植出的那些个主意杀守门人、告密曹丕和吴质见面之类的都是啥玩意儿……当然杨修自己在世子之争这浑水里蹚这么深自己也是挺作,虽然阿植老找他他也是身不由己_(:з)∠)_给德祖点一根蜡!顺便给我们家伯言点一排蜡Q_Q再讲吴质被调离阿丕身边我觉得尤其能看出点道道来。阿丕和吴质的基情那是众所周知的,两篇《与吴质书》看得我都要嘤嘤嘤了,阿丕对吴质远调心里也挺难过的。但我们其实看吴质这人人品的确不咋地,不知道是不是有点恃(曹丕)宠而骄,身为太子四友,跟陈群、朱铄关系都挺紧张的,看他死后谥号“丑侯”基本能看出这人平时“放诞不羁,怙威肆行”。题外话分析一下,这可能跟他的寒门背景有关,好不容易攀上太子这高枝,立刻就有点暴发户心态……所以曹总把吴质远调其实跟咱小时候爸妈不允许我们和所谓的“坏孩子”玩差不多心态吧_(:з)∠)_

公事大致讲完,下面讲讲私下里曹总和阿丕的相处。相较公事上曹总毫不含糊的“严格要求”,私下里感觉曹总其实对阿丕还是挺好的。首先一件我都不太好意思讲的就是曹丕纳甄姬→_→《甄后传》是这么说的:“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这个完全是儿砸你看上啥玩具,老爸给你买的即视感_(:з)∠)_(女权主义者请不要打我,谢谢合作!)就为这事,曹总还被孔融开嘲讽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也算是帮阿丕挡枪了23333。至于那个说曹操曹丕曹植甄姬四角恋的给我滚粗→_→顺便一提,对比曹总就因为阿植老婆衣服穿得华丽了点直接把阿植老婆咔嚓了,我实在是觉得曹总有点不厚道_(:з)∠)_

类似的“买玩具梗”还有一例。曹总有个《百辟刀令》:“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馀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以次与之。”阿丕喜欢这种刀啊剑什么的还是满出名的,毕竟是蓝孩子嘛~他自己关于刀剑还写了好几个铭啊赋什么的,然后自己也搞了好几把刀剑什么的都取了特别文绉绉的名字,且看《典论剑铭》:“余好击剑……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刀三: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匕首二:一曰清刚,二曰扬文。灵陌刀一:曰龙鳞。因姿定名﹐以铭其柎。”是是是,知道你喜欢,下次不要用甘蔗跟邓展打架了哦~这边曹总打好了刀,特地先给了阿丕一把,然后才是别的儿子也可以看出阿丕在曹总心中的地位了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剩下的刀都是给自己儿子里喜欢文不喜欢武的(阿植也得到了一把),也就是教导儿子们不要偏科啦,曹总的教学理念高,实在是高!

剩下来的就是阿丕自己典论自叙里讲的一大段,曹总在他五岁的时候教他射箭呀,八岁教他骑马啊什么的,这可是别的儿子都没的待遇啊!当然也可能是别人没写文章留下来,不过考虑到曹总的事业从196年迎献帝后逐渐走上上坡路,在那之后他也就没太多时间亲自教别的儿子骑马射箭啥的了吧。还有同篇曹丕提到“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定省是指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想想曹总公事繁忙,还是会留点时间跟儿砸说说体己话什么的感觉还是很有父亲的温情在里面。这句主要是督促阿丕趁着年轻要多读书,而且曹总不仅说还言传身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这样想来有这样的家庭氛围,阿丕成为文艺青年,阿植成为小才子也就都是在情理之中了吧。

曹丕再大点之后一是曹总正处于创业上升期,二则阿丕自己也疲于应付他老爹扔给他的一堆事情,时刻还要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啥的,两人的互动就没辣么多了,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像213年曹总去打猎又带上了阿丕,阿丕对于打猎的狂热爱好我们也是知道的不用多讲了,白雪公子阿丕还写了《校猎赋》,他的几个小文人也有作品应和。

关于曹总对阿丕的态度就写这些,以后或有补充。关于阿丕对曹总就稍微写简略些了。曹丕好歹也算个人精了,否则都对不起陈寿送给他的“矫情自饰”四个字,但是面对曹总那肯定还是要萎,毕竟姜还是老的辣。或者也可以说是“当局者迷”吧。其实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曹总由始至终都是比较看好曹丕的,曹植顶多算个小插曲,要是想阴暗一点也许曹总是故意以此激发阿丕斗志呢(不过这样的话阿植也太惨了,我也就是随便说说),不过阿丕这个人本身就比较玻璃心又敏感,所以常常“惧”、“自疑”之类的,也算被曹总搞得难受了挺久。这个从他的《典论太子》里可以很好的看出来“余蒙隆宠,忝当上嗣。忧惶踧踖,上疏自陈。欲繁辞博称,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则喜惧之心不达也。里语曰:‘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言其难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我承蒙特别的恩宠得以成为太子,心中诚惶诚恐,很是不安,特上书陈述自己的想法。想要广征博引,客套一番,又怕不合乎父子间的礼数;想要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又怕不能表达心中的欢喜和忧虑。民间的话说:“你有没有值得称颂的地方,只要看你写的家书就知道了。”这就是说,要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不容易的啊。

这篇文章写得这般诚惶诚恐我倒是觉得讲的都是阿丕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回到文首好友提到的觉得曹总总是“为难”阿丕,真是如此吗?要说为难大概或多或少是有些的,但是我不愿用为难这个词。父子之间的事怎么能叫为难呢?想来曹昂之死对曹总的打击肯定不会小,曹昂二十岁举孝廉,又能随曹总征战沙场,应当也是极优秀的人。曹昂殁后,长子重担一下子又压到了曹丕身上,而曹丕又是宛城之战的幸存者,曹总对于阿丕的感情应当是很复杂的。他对于子修的遗憾和愧疚也许会移情到阿丕身上,然而阿丕作为长子又该有长子的承担,曹总经过深思熟虑为阿丕铺了一条路,然而他又人为地在这条路上了许多路障,会教他怎么走但不会带着他走,然后在旁边看着他,看他一点点成长。曹总当然是爱着阿丕的,只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但是和彼时的阿丕的期望大概总是有些差距。然而我相信最终的最终阿丕还是能明白父亲的苦心,所以他在得知父亲的死讯后会“号哭不止”(通鉴魏纪,下同),叔达好一番劝,阿丕“良久乃止”,其中的父子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文末我想以阿丕在曹操下葬后所作的《短歌行》作结: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倐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蚤。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寿、裴松之《裴注三国志》

  2. 司马光、黄锦鋐《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3.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魏文帝集全译》

  4. 严可均《全三国文》

  5. 张可礼《三曹年谱》

  6. 北溟鱼鱼鱼《曹爹教子:曹丕的早期教育》

  7. 佚名《曹操的教育思想》

相关阅读:丕子和他的兄弟们

  259 17
评论(17)
热度(259)
  1. 共1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