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历史的真相

最近无聊又在刷琅琊榜,我忽然开了个脑洞,不开上帝视角,琅琊榜这段架空的故事如果写成历史会是怎样?

我觉得官方《梁志》为了脸面可能根本不会提赤焰案,最多说与大渝作战全军覆灭,至于祁王可能只会提因病去世,宸妃可能根本不会提或者提到由于祁王去世“以忧薨”。至于后面出场的梅长苏,最多是给个“名动金陵,有惑众才”这样的评价,他和靖王之间的隐秘关系大约不会流传于世。至于林殊,林燮传的最后可能会附上一句“子殊,贞亮筹干,咸有父风,早卒→_→”八卦野史小说《梁语》可能会注上一句,与琰琰少时为“布衣之交”,当然后世吃瓜群众其实很难从这四个字里体会出两人的深情厚谊。

谢玉大约会入佞臣列传,罪名主要应该是刺杀内奸案。然后后人读到这一段肯定就会觉得匪夷所思,他明明深得皇帝宠信,为毛要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同传的自然还有虾酱大大,罪名应该是构陷皇子(i.e.未来的皇帝),后世读者大约会把这当做党争站错队的杯具。

最后梅长苏随军出征,大约会担任军司马、中军师一类的职务,可能会记载他的一两个奇谋,最后“年xx,自梅岭还,疾笃”,而琰琰“及(苏)薨,临其丧,哀甚”。然后民间私史《梁略》和《梁氏春秋》可能会在梅岭一战加个注,说其实赤焰军是被皇帝冤死的,证据是林帅指挥获胜的胜仗记录,得出结论是赤焰军根本不可能全军覆没。以及差不多同一时段去世的祁王和宸妃死得非常不自然。然后后世各个朝代的史学家会就《梁略》里的这个小插曲争得面红耳赤,各自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最后双方论点被收录在《梁志集解》里。

至于三子夺嫡这件事,梁帝萧选的风评应该比较差,觉得他晚年得了老年痴呆开始倒行逆施,后人大约会觉得他为了制衡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几个尚书落马的原因很可能在《梁志》中根本不会提到,在后世来看就像梁帝只是为了制衡而制衡罢了)。誉王造反这事在敌国史学家所撰的野史《水牛传》里大概可能会变成誉王想清君侧,结果阴险水牛萧景琰先发制人把誉王弄死了,因为誉王“饮药卒”让人浮想联翩,后世吃瓜群众会觉得为什么誉王不等皇帝判刑,也许顾念父子亲情罪不至死呢?这一定是阴险水牛萧景琰的阴谋!然后脑补琰琰怎么残害两位兄长,最终获得皇位!琰琰,开门收锅!

然后一千多年以后,可能有些半懂不懂的吃瓜群众读完这段历史不知怎么就喜欢上了梅长苏这个谋士——有才、早卒、长得帅(吃瓜群众自行脑补)。为毛他这么有才三十岁才出仕?!这不科学!他一定是隐藏了他的真实身份!于是此君把这段历史前前后后排查了一遍,去掉年龄不合适和那些不够酷的人,他发现了一个历史上记载很少(只有一句话)的林殊!于是此君脑洞打开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梅长苏其实是林殊,稍微列几个证据:

1、琰琰跟林殊(布衣之交)和梅长苏(临其丧,哀甚)关系都很好。

2、梅长苏一个文人对军事也很熟悉,这符合林殊将军之子的身份。

3、古代打仗主将不可能这么容易死,因为主将一死军心涣散基本就输了,由此可见林殊作为主将之子也很可能没死。

这些证据永远无法被证实,却永远无法被反驳。当然开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此君的证据虽然不足,但是竟然歪打正着推出了真相。怪只怪,史官太过吝惜笔墨或者是碍于当权者的威严而无法记录下真实的历史。我一直觉得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自然有他过人之处,即便是那些我们现在意义上来说不那么成功的人。有时候我们觉得他的某个决定或者行为不可理喻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想,这是不是史官笔下有猫腻的地方,究竟有怎样惊人的真相隐匿其中呢?或者有时候某些自圆其说的脑洞说不定真的就是历史的真相呢?

我绝对没有在隐射什么三国的历史( ̄ε(# ̄)☆╰╮( ̄▽ ̄///)

开脑洞写了个兮注梁志

  30 10
评论(10)
热度(30)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