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上帝模式看历史

读史的时候一不注意就会打开上帝模式,继而自我膨胀,某某在当时为何昏招频出,有时候就说他太激进,有时候说他保守,最后用“老年痴呆”就给对方盖棺定论了。捧着杯茶瞧着史书里那些人的生生死死,感觉自己好像成了天底下最了不起的谋士,也颇有指点江山的豪迈。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约是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回到建国前后会选择留在大陆还是去台湾?有很多人讲会去台湾,更聪明一点的说去美国。先不讲作为当时的普通知识分子是否有机会选择,即使有机会选择不开上帝模式又真的能选对?或者即使开了上帝模式就能保证自己不错吗?留在大陆会经历十年,去了台湾会经历戒严,即便一掷千金买了去美帝的传票依然要经历种族歧视,可能几代人都无法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什么又是错误的选择,真的很难判断。人道“同人不同命”,或者很多事情的结局也只能归结于命数使然。其实如果是能在青史上留下寥寥数笔的人物,很难说真的会出了什么“昏招”,大部分人不过是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罢了。

另一个关于上帝模式看历史的例子是关于渣权。对于渣权害死伯言这件事我是一直耿耿于怀,前文所讲的“老年痴呆”也是我看到的激进分子对于孙权的评价。直到在知乎上看了一个答案孙权晚年是如何“倒行逆施”的?我还是感触良多的,皇帝如何处理和太子的关系?无非是专宠或者制衡,可是不管是选择了前者还是后者的皇帝最终都有走向BE的,这其中的政治博弈除非身临其境,否则又其实千年后的我们所能置喙的?常出现的状况是某人选择了A走向了BE,我们开了上帝模式就开始自作聪明地假想:哎,他真笨!选B不就好了么?然而事实的情况也许根本不容他选B,或者即使选了B结果可能更糟。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别人的口袋更诱人”,再拓展一下可以说“我们当初没有选择的选项总能导向一个更好的结果”。开脑洞不需要负责任,只要自圆其说,总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喝彩。

我总觉得能在青史上留名的人,即便是现在的眼光来看的“恶名”,其人也必有过人之处,千年后的键盘侠,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只是动动嘴就敢肆意褒贬古人是在也是很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我觉得还是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是打开上帝模式,唯结果论,我们可能不需要读很多额外的资料,几页通史就会告诉我们之后的历史进程,他所谓的选择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则需要关闭上帝模式,从这个历史事件的主体人物角度出发,我们不仅仅关心他做出的选择,他所采取的行动是否是当时他所能采取最优的选择,是否在短期切实为他赢得了某方面的利益(无论是实质的政治亦或军事上的利益,还是在道德、民心这种更虚浮的利益),我们更必须考虑他决策前后的过程,各方势力的博弈对他的选择所造成的巨大的影响。要做到“感同身受”很难,必须对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有一定的涉猎,而很多细枝末节甚至根本不会出现在史书上,却在当时对某个决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是我们从来无法知晓。

如果说历史是不可知的,那么好像研究历史也成了一件没什么意义的事,你千辛万苦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只是掉进了史学家意淫的陷阱,不过嘛“千金难买爷乐意”。:-)

  38
 
评论
热度(38)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