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关于荀彧“以忧薨”的一些看法整理

问题〇:为何会有这篇文章?

我翻来覆去想了很久,感觉怎么都说不通啊!荀彧如果真的一心为汉,怎么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既然看出来了为什么还一直辅佐他,到最后才来个自杀有何用?如果他一心为曹魏为何反对曹操称公,这个也说不通啊。我是理解为他只是想平天下,天下姓刘姓曹他并不在乎。他反对曹操称公,是不想他成为第二个王莽,是怕他丧失政治上的优势。但这样的话他在正史的记载为什么是“以忧薨”啊!!!难道是因为一片苦心不被曹操理解所以很郁闷,那这个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弱了吧!完全无法接受,无法理解啊!?我感觉怎么理解都是错啊。

中间去知乎问了,又在贴吧看了很多分析,打算整理一下我同意的观点和我的一些思路。 

问题一:荀彧是曹操害死的吗?

贴吧里关于此问题tommorning的回应https://tieba.baidu.com/p/144307610这个回答我非常赞同,有理有据:

《三国志》正文如此描述:“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不仅仅土等民对这个“以忧薨”感到困惑,他的死也一直在争议中。许多人眼睛就如你一样盯着后面的“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因为此处的因果联系是曹操杀了荀彧。

但是前面的环境也十分重要,那就是曹操那时候在干什么:他在打仗。战争期间他谴一快马,暗示荀彧自杀?这似乎说不通吧。好,就算他在出发前暗示荀彧自杀,那以荀彧之聪明,以荀彧之刚烈,会拖拉到两军对垒时再死?这处为一不通。

我们再观察一下曹操调遣荀彧到寿春的动机。值得注意的是,荀彧并非一般谋士,又或者,荀彧并非随军谋士。他谋的是战略而非战术,谋的是国家而非地方,谋的是整体而非局部。所以曹操早年的大本营多半交给荀彧来治理。而在小的战役上荀彧的谋略恐怕不如郭嘉、贾诩,甚至不若其他的随军谋士。曹操把荀彧调到前线,恐怕目的是让他远离朝廷而非杀他,玩这样的把戏也不像曹操晚年的为人。

另外曹操无法称魏公真的是因为荀彧反对导致无法进行?恐怕荀彧没这么大的能量吧?应该说是荀彧在曹操心目中的份量太重!否则曹操何不如杀孔融般给荀彧个干脆?严格说来孔融的政治张力也不比荀彧小多少呀。所以曹操不是不能杀,更不是不敢杀,而是不愿杀。如果曹操不重视荀彧,那么大可不管他的反对,直接称魏王便是。

这么看来,曹操一无杀人的时间,二无杀人的心愿,三无杀人的必要。荀彧被迫自杀一说,何从谈起?

而且后面曹操在荀彧死后一年称魏王,则更像是彰显荀彧对于曹操影响之深远。

下面再看看其他史书上的“以忧薨”:
《后汉书辑注》:“诏书传考竦,死汉阳狱,家属徙九真,二贵人以忧薨。永元九年,窦太后崩。”

显然这里并非被迫自杀,否则直接同罪赐死便了,何必生那么多事端。

《唐书》:“仇人告琰厌魅上,帝伺其朝,使人取履视之,信。帝怒责琰,琰顿首谢曰:“臣罪宜死,然臣与妇不相见二年,有二孺人争长,臣恐此叁人为之。”及推,果验。然帝犹疑琰,怒未置,太子以下皆为请,乃囚于鹰狗坊,以忧薨,妃, 之女,无子,还本宗。”

难道是皇帝非要杀,又受不住臣子的劝?然后只好玩个阴的?这又不是什么重大问题,恐怕九龙之君犯不着为了这么个臣子动这么多脑筋吧。

《晋书》:“简文皇后王氏。字兰姬。后以冠族。太宗纳焉。初为会稽王妃。生子道生为世子。并失太宗意。后及道生俱被幽废。以忧薨。烈宗践阼。追尊曰顺皇后。”

幽废就是幽禁的意思,既然已经幽禁了,自然没必要再强迫她自杀。难道是皇帝幽禁了她后又觉得不解恨?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以忧薨就是以忧薨,没别的意思。《后汉书》就没用“以忧薨”,因为作者觉得荀彧就是给曹操杀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忧郁是否会致死?速度快不快?

医学里有种病,叫抑郁症。这种病有意思,首先,引发抑郁症的一大原因就是“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尤其是“幻想的破灭导致悲观绝望”。而且这种病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知识越渊博的人越容易得这种病,越养尊处优的人越容易得这种病,而那些下层劳动者则几乎对这种病有一种免疫力。

土等民朋友可以询问医学有关朋友看我说的对不对。

那么抑郁症可怕吗?可怕。可怕在哪里?患者极其容易自杀。平时好好一个人,说自杀就自杀了。而且还都是那种你觉得他不该自杀的人。何况那时候的医生根本就不知道抑郁症这种病,抑郁症的症状是:食欲减少,行动迟缓,负罪感,甚至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荀彧很可能就是因为得了抑郁症所以只能留在寿春,没办法跟着曹操去前线。而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这个病是“绝症”,根本无法医治,除非曹操跑回来说,小旬子,别闹了,我听你的行不?

所以我认为,以忧薨就是忧郁而死,有充分的医学根据,有充分的环境与条件,有充分的历史记载
至于被迫自杀,证据不足,纯粹是猜测吧。:)

-----------------over-------------- 

我比较同意本帖作者的观点,曹操虽然杀人很多,但绝对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主,所以我不认为荀彧是曹操害死的。事实上荀彧死后,他的儿子们都还是很受重用的,如果自己爹真是被曹操害死的,我赶脚他们也不肯定不会干了吧,曹操父子肯定也不敢用了吧。特别是荀顗后来都做了晋朝开国元勋了,如果怨恨曹操更应该为父正名了吧,结果这事也没说清楚→_→

另外以上回复中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以忧薨就是以忧薨,事实真是如此吗?

 

问题二:荀彧真的是以忧薨吗?

这个问题很不好说,荀彧忧不忧完全是个人的一种想法,史官不知道,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所以要问我要考据什么的完全是强人所难啦,不过还是想尽可能论证一下我的看法,从曹操和荀彧两方面来说。

 

1、荀彧是汉臣吗?

我比较同意的观点如下:https://www.xycq.net/forum./archiver/tid-193565.html

荀彧非汉臣也

初读《三国演义》,不见得荀彧是汉臣,只觉得曹操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容不得别人有反对意见,从而逼死荀彧。自从听了易中天讲了一轮三国,再看了看《后汉书》,好像觉得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可是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妥。荀彧做了哪些事,表现出他对一个行将就木的东汉皇朝愚忠呢?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公,不是因为他对汉室尽忠,而是对曹操尽忠,至于为什么反对,我也搞不明,大概是怕曹操引火烧身,搞坏名声,既然已经权倾朝野了,就“不宜如此”。也许是等到曹操一统天下,再考虑那些封公称王的事情。荀彧的发言有相当重的分量,曹操却很想当魏公过把瘾,因此心不能平。荀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曹操谋,而非为汉室谋,荀彧要曹操奉戴天子,是要曹操争取立于不败之地,为了让曹操名正言顺,如果他是为了汉室,为了献帝,干嘛先投袁绍,再投曹操?即使看出献帝不中用,还有一些汉室宗亲供他选择,他都不挑,显然他绝不是为了什么兴复汉室而奋斗的。唐朝大诗人杜牧曾质疑:“荀彧之劝魏武取兖州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謦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不管是“以忧薨”也好,“服毒自杀”也罢,总之荀彧不是为汉室而死。曹操晚年疑神疑鬼,那怕有半点不合自己意思的人,都被他谋害。娄圭、崔琰、杨修哪个是忠于汉室?当初毛玠和荀彧一样,极力赞成“奉天子政策”,有人认为他忠于汉室吗?陈寿可从没有说过荀彧是汉臣,只是暗中表明了荀彧是因反对曹操当魏公而死,范晔不知怎么就认定荀彧是汉臣,把他和孔融列为一传,写进了《后汉书》。荀彧乃曹操之第一元勋,非汉臣也!

---------------------------over----------------------------

要注意文若投靠曹总的时间(191年)是在迎天子(196年)之前,文若又不是我嘉嘉那种神棍(顺带一提我觉得嘉嘉投靠曹公估计就是迎献帝以后的事了),怎么可能算到曹操后来能把天子接来(好吧,我觉得我嘉嘉也做不到的说),曹总要是没把汉献帝接来那他也就是个普通诸侯,跟袁绍吕布之流没什么区别, 那令君做的一切跟汉臣就更没关系了,跟隔壁皇叔家狡猾的小亮亮做的也没什么区别呀,所以我一直觉得小裴裴引用的“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骂的那是相当犀利啊。


2、曹操内心真的想称公吗?

关于称公这点没找到神马史料,关于曹操对称帝的看法有如下分析:

对此,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曹操虽有此念,但他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证据则在《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据两书,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敦为代表的一些人拒绝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只剩下一个虚名(唯有名号),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夏侯敦则说,什么是万民之主?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殿下就是这样的人,应该尽快“应天顺民”,有什么犹豫的?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众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曹丕就逼汉禅位了。

然而吕思勉先生不同意。吕先生的《三国话史》中有一节《替魏武帝辨诬》,全盘否定曹操代汉自立的说法,认为曹操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他说,曹操自比周文王,“正见得他不肯篡汉”。至于学术界普遍认为这话的意思是暗示曹丕来做,吕先生的评论是“岂非梦呓”。

-----------------over--------------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荀彧的死在曹操是否想称公这件事上由于曹公的不同态度会分化出两种可能,下面一种一种说。

 

  • 曹操想称公

如果你认为根据上面的材料我们只能得出曹操不想称帝的结论,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想称公,毕竟这两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那么我认为荀彧的死用以忧薨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我比较同意的知乎上的回答,原帖出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73308

回答者顾景之的版本有点嬉笑怒骂的感觉吧,但我觉得勉强也是说得通吧,或者说我自己能够接受,总觉得荀彧不是那么傻的人,曹总也不是那么绝情的人。

关键是这两人根本就没有分道扬镳嘛……。你说荀彧这么个聪明人跟曹操相好也相好了这么多年了曹操怎么想的他还不知道,把你自己套进角色里头想想去,你老大听了周围小人的意见打算做件坏事儿关键是他还完全不自知就觉得哈哈哈哈哈我现在做了这事儿我就牛逼了我就发达了,事实上你老大完全没有发达,他这事儿一做出来周围的其他人都得对他另眼相看一副你这篡汉逆贼的模样,估计这事儿里头唯一能够发达的也就你老大那些油嘴滑舌的幕僚,你老大一旦做了这件事儿他就失了人心亏他还傻不拉几的说什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居然连这么一简单道理都不懂还跟一小孩儿要玩具似的就要做这事儿你身为老相好你能不为他着急么,肯定不能对吧,所以你就着急了,你就提反对意见了,这时候你老大派他那些油嘴滑舌的幕僚的其中一个来问你的意见,你就跟他直说你不同意了,那幕僚也不傻啊,他知道啊,知道老大会听你的要是听了你的不做这事儿他哪里还有福可享啊,所以他一定要让你老大做这事儿啊,他就跟你老大添油加醋地唠叨嘛,每天从早到晚就唠叨这事儿,你老大每天这么听着听都听成条件反射了呀,被忽悠了这么久再一想想诶呀这荀令君天下人都夸奖他呀夸奖他清廉啊夸奖他牛逼呀,可谁来夸奖孤呀,这么一想不就怨念了嘛,又加上那时候人不是老了嘛,一怨念就容易做出不好的事儿来呀,不就把荀令君调任了嘛,调到自己身边来观察嘛,荀彧哪儿知道他老大已经怨念他了啊,三两笔写好调令收拾收拾就过去了呀,过去了之后一看诶老大这脸色不对啊,这么一想不就惊恐了嘛一直深深地爱着老大当年还是甩了高富帅来倒追他的居然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的就遭到了老大这样的怀疑,然后整个人不就不好了嘛,风湿啊心脑血管疾病啊哮喘啊肺炎啊该发作的就发作了呗,再加上每天忧心啊也不知道老大打孙权能不能打赢啊你说老大我们相好这么些年你为啥要怀疑我不忠啊我是清我白的啊那句“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是在跟你表白啊你怎么就听不懂呢你要现在就进了魏公你哪儿还有清白的形象啊你这样下去不行啊现在皇帝已经在咱手上了呀不能功亏一篑啊,每天这么忧心忡忡再加上老毛病发作的人不就这么没了嘛。

 

  • 曹操不想称公

事实上曹操即便不进爵魏公,也在实际上拥有了魏公的地位和号召力,接下来只要继续举着奉天讨逆的大旗稳步推进,终有一天“王器自至”。而进爵魏公,对外则成为众矢之的,对内则忠汉之臣心怀不忿,于己又背负不忠之名为天下人所不齿。让利而取害,在王佐看来绝对是不智的行为,自然要劝谏。但是这些我们精明的曹公会不明白?要是不明白,当初也不会应了毛玠和荀彧奉天子了。如果曹公明白,那么他是不会想称公的。于是事情发展到一个非常诡异的局面,曹操自己不想称公,而荀彧也反对他称公,荀彧为何还是以忧薨了?

 

问题三:荀彧以忧薨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先向各位看官承认,脑洞有开的过大的嫌疑,如有不适就单纯接受荀彧以忧薨就好咧。我自己在这边整理这些观点也有些,脑浆流出来的既视感。这个问题我纠结了很久,也看了很多关于荀彧之死的讨论,然后发现了一个神回复! 

https://tieba.baidu.com/p/1587735963?pn=4,回帖的shamrock1327却提出了一个我从没想过的观点,或者说这是目前为止我看的最能够接受的一条了。(补遗https://tieba.baidu.com/p/1979660301这一篇也有类似的观点)

基本赞同楼主的观点。荀彧不是对汉室愚忠的人,实际上有些东西就是口号,没谁真的会信,但我有一点想法可能会稍微不同。我认为荀彧和曹操一直都是一路人、知心人(不然也不会相亲相爱二十多年)。后期大家认为的荀彧和曹操的矛盾,实际是荀彧和曹操身后的曹魏利益集团的矛盾。而且我倾向于认为荀彧更能反应曹操个人想法,而曹操这个时候的言行决策代表的是曹魏集团,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只能那样做。曹操想称魏公,可能不是曹操本人想称魏公。称魏公对曹操没多少好处,反正曹操实权在握,也不是图虚名的人(人往往是在没有实力的时候才看重虚名),何况这个时候虚名是祸水。但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将士需要这个虚名,大家本来就希望曹操当皇帝,这样能够攀龙附凤嘛。曹操这时候想退之会寒了将士们的心。但是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曹操是很实在的人,我觉得曹操有一统的野心,没有称帝的野心(或者说虚名对曹操没有多少诱惑)。因为曹操那个位置是退一步天诛地灭,退无可退,所以后期我们看曹操,看到的是曹魏集团。曹操称魏公也未必是曹操的本心,是出于集团利益考虑。荀彧和曹操的志向是一样的,想一统。称魏公对一统之路坏处多于好处。荀彧说的“秉忠贞之城,守退让之实”更可能是言曹操之不能言,保护曹操,不要因小失大。所以当曹丕问司马懿该怎么表态称魏公之事,司马懿教曹丕等荀彧表态,荀彧支持,你就支持,荀彧反对,你就反对。结果是曹丕反对,曹植支持。司马懿是多老奸巨猾的人,可想而知~后期荀彧对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没办法,曹操也是。荀彧死了以后,曹操只能称魏公。(关于荀彧的死,有很多谜团,之所以有谜团,我觉得荀彧有可能,当然只是有可能,是被曹操身后的利益集团所害。曹操是被泼的脏水。但是这个时候曹操能说什么么?大局为重啊。)

-----------------over--------------

关于这个观点我简直是不能更同意,顺便解释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何最后一次让荀彧去劳军,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也许正和我们一贯认为的相反,曹操把荀彧调离中枢不是为了趁机干掉他反而是为了保护他?当然这一切没有任何切实证据,只能是从结果尽可能去推测有可能的原因。

然后这个问题三提出来了以后,其实还可以提出很多更多的问题,不过再往后脑洞就越开越大了,就不深入说了,简单想谈谈这个利益集团究竟有可能有哪些核心人员。这是一个让人不太开心的话题,我只好随便扯扯,个人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董昭啊!这货我一直没啥好感(军师祭酒除了我嘉嘉谁也当不得→_→),毕竟这货是三国志关于荀彧死的那一段唯二提到的一人(另一人当然是曹总了),而且这货一直是溜须拍马追名逐利属性的,后面曹总推让的时候他也是冲在前面劝进的= =|||

再往后说就真的不开森了,卤煮整个人都不好了,我赶脚荀攸和陈群也很可疑。因为三国志记载劝进那些人时荀攸是排第一个的,我当时着实惊讶了一把,而且荀彧死后,接替荀彧做尚书令的就是荀攸。至于陈群么,虽然老参我嘉嘉,我倒没对他有啥不好的感觉,我还得多谢他,让我对嘉嘉有了不同的认识呢~而且我觉得曹总表扬他“持重”,倒是让我也挺敬佩他的。除了称公这事他特别积极,后面渣权被打残以后写信来称臣的时候,他也是冲在前面让曹操称帝的!这样想来难道长文君自矮一辈娶了令君女儿的居心也就值得怀疑了,真的只是因为仰慕荀彧高德,还是……到头来还好意思批评崔琰说是“智不存身”,我总觉得心里慎得慌啊。

 

问题四:为何历史上没有曹操对荀彧之死的态度?

这是对于上面这种推理唯一一个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荀彧真是士为知己者死,那曹操绝对应该是哭的肝疼的样子,但史书上竟然没有只言片语(还是可怜的卤煮孤陋寡闻没看到→_→)。毕竟我们家奉孝死的时候呀,公达死的时候呀,曹总都哭的可桑心了。不过这一点让我觉得疑惑的地方倒也不是致命的,说我为曹大开脱也好,我觉得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对荀彧之死的态度有几种可能:第一,史官漏记或者故意不记(如果要黑曹的话记了空食盒更加不会记他哭荀彧了);第二,他可能知道荀彧之死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脱不了关系的话我觉得最好的处理方法也就是不处理,只能背个黑锅了;第三,荀彧之死伤他太深,完全不忍提及。而且

什么都不说,对于这两个人来讲,再正常不过了。追思,说出来只会徒增苦涩。而且最深刻的哀痛,往往是最难以言表的,哪怕可以言表,上哪里去找听众呢?随便就能谈起,才说明这段感情不会那么纯粹,不提,才是赤诚之心。

另外看到一段支持观点一的言论:

荀彧死了,曹老大只字不提不合常理啊,
不论是贬是扬、就是他亲自下手的,
也得意思意思也得说上几句才对吧?
要真倒于啥阴谋,甚至可以做做文章,压压啥颍川集团的气焰。
啥都没有说可能性实在不大。

于是还有一种可能:人工遗失。
要是曹老大写了黑了黑荀彧的话,估计就不会遗失了。
原因是司马氏上台、荀家依旧势力庞大。
要是曹老大写了交情如何好,那就要人工遗失表表对新主子的忠心了。

再想想,为毛曹植那篇悼文里留的是不痛不痒的一段?
关键内容呢?真是传着传着没了有?
不会也是人工遗失吧?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https://tieba.baidu.com/p/3035396000事实上间接说明了曹操对荀彧之死的态度,节选一段:
荀彧去世后曹操的反应,是史书记载的一个盲点。但综合不同文献的记载,可以发现一个隐藏情节:即荀彧葬礼的规格甚高,以至于逾制。

按《三国会要》丧制:魏武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甘露二年,大将军参军太原王伦卒,偷兄俊作表德论以述遗美云:“只畏王典,不得为铭,乃撰录行事,就刊于墓之阴云尔。”同一章又记载:“建安十年禁厚葬。”可推测从建安十年一直到甘露二年,曹魏都是严格禁止立碑的。

荀彧死于建安十七年,荀彧传裴注、文选和艺文类聚都分别提到了潘勖为荀彧写碑,可见死后是立了碑的,而此举明显违背了曹操的禁令。谁有权利同意荀彧逾制呢?显然只有曹操一人而已。有人说荀彧死后曹操毫无表示,这显然不是事实。曹操至少在这件事上一定是有所表示的,为了服众,也许还要再一次罗列荀彧生前的功绩,当然这一切并不一定由曹操亲口说出,也许是以天子诏书的形式,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就是曹操的态度。因此曹植为荀彧作诔的事并无突兀,不管荀彧去世的真相如何,生荣死哀,风光大葬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问题五:还有啥NC脑补想法一起说说吧?       

最近忽然想到的一种可能,有木有可能当时文若就病重了,然后周围一片称公的呼声,但是文若本人是知道这个称公的事情可大可小,首先是政治上的优势可能会减弱,但这个在当时可能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原本看在天子旗号来投靠曹总的人很可能会产生强烈反对,导致曹氏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矛盾,于是曹总和文若自导自演搞了个空食盒的事情,虽然曹总平白背上了骂名,但是人谁不怕死,总算是稳住了当时一干士人,君不见文若死后,大家关于称公的呼声是一片倒么?这个倒是解释了曹总为何之后没有对文若之死发表任何意见,要哭也只能偷偷躲在被窝里哭啊,喵喵,曹总好可怜→_→文若和奉孝到地下卿卿我我去了,我们曹总一个人还不能表现出好桑心的样子,其实背地里眼都哭瞎啦!!!

 

其实看了这么多资料和各种分析,感觉并没有一个百分百满意可以使得各种情况都非常吻合没有矛盾,反正说我们家文若是被曹总逼死的我是一万个不相信。不过斯人已逝,一切的一切说法到底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猜想,令君若是在天有灵,也许会笑我们这些后人的妄加揣测吧…… 

ps仲达是大坏蛋!嘉嘉是文若的→_→

  174 13
评论(13)
热度(174)
  1. 共2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