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随便侃侃姜维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夏目漱石

从坚持己见以至于多方掣肘,很难不想到姜维。正巧前几日看到一幅割草无双里的姜维同人作品,很难得地看画儿都看得眼湿湿,总是想着该写几句。

我是一个史盲,这本来并没有什么,最可怕的是我是一个读过三国志的史盲,一边看一边脑洞就不由自主地长了起来,总之如果诸位阅读的时候有什么不适,就当我讲的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姜维吧。

最初知道姜维还是因为三国杀里的钟会太帅了,没错,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看脸╮(╯▽╰)╭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姜维的经历,直到有一天看了个帖子,大意是关于三国杀里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其中有人写了日神杀里姜维的台词是:“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当时看了是很震撼地,第一次跑去看了蜀书。正如我之前的某篇文中提到的那样,我对三国的历史是从郭嘉开始了解的,所以读史更偏向于从魏国的角度来了解,吴蜀之史也只有在与魏国有交集的时候略微看了一些,姜维传是我看的蜀书第一传,可以想见姜维于我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读完姜维传,大概是有些“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的味道在里面。老实说三国之中魏国最爱郭嘉,吴国偏爱陆逊,蜀国自然非姜维莫属,仔细想想这三个人真是半点共同之处都没有,果然我是一个花心的人么→_→

郭嘉绝对是人生大赢家啊,虽然死得早,但活着的时候那也是曹总身边的大红人,各种行共骑乘,坐共幄席,他本人也牛逼,曹总盛赞“动无遗策”,绝对可以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了。至于伯言,虽然小时候苦逼了点,死前也苦逼了点,但是人生的大半时期还是很春风得意的,渣权当年对他不要太信任哦,又送车盖,又送大衣,还刻了个自己的印放在陆逊那儿,何等的荣宠!当然渣权后面翻脸不认人,我们谁也不想的╮(╯▽╰)╭

至于到姜维这儿……我都不忍心说,基本就是从头苦逼到死……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大概是不会觉得自己苦逼的,命运以何等可憎的面目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应着它做到最好罢了。这又不免让我想到了张无忌,这二人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命运中的很多决定都不是他们自己当时情愿的,不过是被命运推着前进罢了。

首先是一切事情的起因——去魏降蜀。姜维难道想降吗?还是说早有预谋?根本不可能!这还不是要怪姜维的逗比上司。我一直觉得东汉末年是最后还留有一些士人气节与君子之风的时代,投降要顶多大的压力?但是没有办法,上邽、冀县都不放他们进城,葛公追兵至,恐怕姜维本人对他的上司马遵等人是相当失望的,而根据傅子记载,姜维本人又是“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他当然是不愿意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第一次跟他开了个玩笑,在那样的情形下,他没有办法,只能投降。

至于葛公对于姜维的评价,所谓“心存汉室”云云不过是打个旗号,让姜维的归顺名正言顺罢了。根据魏略的说法也是“维本无去意”,毕竟当时魏国已建,排除谁都没想到司马氏的因素,魏国一统只是早晚的事,若是没有碰上这个乌龙事件,姜维继续在魏国做着公务员,就算做的不会很大,毕竟也能安安稳稳度过一生。不过命运显然不会就这么放过姜维,因为逗比上司马遵,姜维开始了注定不平凡的大半辈子。

在这之后不久有一个姜维母亲给他写信让他回去的事,姜维的回复是“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个话说的很漂亮,但事实是在回不回这件事上,他并不能从心所欲。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与母分别,难道他不愿意回?在这件事上,他的立场和徐庶完全不同,徐庶毕竟也算大半个自由人,而姜维身为降将,未立尺寸之功,却蒙葛公厚恩,“既有胆义”的姜维怎么可能、又怎么愿意辜负葛公一片信任?而这点要立功报恩的单纯想法而后竟幻化为一种执念,伴随了他的一生又不免让人唏嘘。

人间八苦之一谓“求不得”,有心栽花花不开,越执着越是求而不得,葛公逝世后,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其实葛公六出祁山,除了第一次有望问鼎中原外,越往后面越类似小打小闹或者说北伐的目的完全已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因为北伐的成果甚微以至于费祎后来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情形下姜维又如何立功,如何证明自己?

费祎去世后,姜维终于准备开始大展拳脚,第一次带了“数万”人出兵,打了胜仗,也算给自己争了一口气。不过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作为一个从头苦逼到尾的人,姜维在几年后再一次碰上了一个猪队友胡济,没有按时与姜维会军导致姜维败给了自己一生的宿敌——邓红桃,呃,不对,邓艾,没办法只好引咎降职。

后面又提到姜维的军事策略问题,他的主张是放弃几个靠外的分散据点,集中军力防御几个主要的城池,后人多说正式姜维的这一主张间接导致了蜀国的覆灭,事实上我认为作为一条军事策略从来是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地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看敌我之间的发挥,若不是邓艾后来出奇招渡阴平,胜负还是未知之数。而且和葛公时期一样,蜀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粮,每次还没打出个名堂就“少粮”或者“粮尽”不得不引兵而还。

于是姜维“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说到底也是在情理之中了。要说他本人才华有限我觉得是有失公允了,心再大也大不过命运给你的舞台。不管姜维北伐的初衷是报葛公知遇之恩还是深刻认识到蜀汉内部的政治矛盾而延续了葛公的解决方略,到之后黄皓弄权,作为蜀汉最高军事将领的姜维竟然“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那时候的姜维已经是骑虎难下了。或有言姜维穷兵黩武,战争劳民伤财,蜀国实力衰微不宜大动干戈这些最简单的道理,聪明如姜维难道不懂?不过是以攻为守,延长蜀国灭亡的时间,同时将内部的政治压力转嫁到外部罢了。姜维其实一直也是在贯彻着葛公的军事方针为何到了他这里就变作穷兵黩武?当然后期遇上了刘禅这样的逗比上司以及黄皓等人这样的猪队友,姜维更是无法回头,交出兵权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以至于他连成都竟都不敢回去,当时姜维面对的政治压力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往后就是姜维等人死守剑阁,钟会不能进一步,然后逗比上司刘禅投降了,姜维军“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这也就是文首提到的那句三国杀台词的来源。姜维就近投降钟会,然而他怎能甘心多年来的执着一朝化为泡影,于是他“诡说”钟会反叛,关于钟会反叛一事其实也有很多疑点,在此不详细展开,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姜维在这场壮烈的反叛中结束了自己苦逼的一生,妻子皆伏诛,自己死后被剖尸……

关于此事裴松之的“以为”,我以为前半段是对的,但是后半段我不太同意,就算钟姜二人反叛成功割据一方,要做到“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何其难矣!钟会可绝壁不是省油的灯,姜维打的小算盘钟会就不会有?二人的合作原本不过是互相利用,但主动权毕竟是在钟会这里,姜维要反客为主谈何容易?所以我以为姜维从一开始就没有半点胜算,不过是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垂死挣扎罢了。不过正是这一点更显得难能可贵,即便是被命运裹挟着前进,却仍然可以那么执着地做着一件事,一以贯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果是我的话一定是做不到的呢。

没有被命运玩弄过的人无法理解执念二字背后厚重的无力感和悲剧感。因为知道自己无论做怎样的选择,通往终局的过程都会比别人困难更多,改变目标无疑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一个可笑的笑话,而是那些被命运折磨而没有被打败的人为自己哼唱的挽歌。

文首提到的图链接https://hyxiaolongxia.lofter.com/post/407d6_364b537版权属于黄油小龙虾。



  35
评论
热度(35)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