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嘉

三国已淡圈,相关内容走知乎或归档三国tag。
最近发塞老师的疯,我就是霍格沃茨最强黑巫师!

 

伪考据,真吐槽,说嘉嘉——为君祭酒

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请戳:https://yunpan.cn/QNNujKQjv36AG (提取码:2b22)

目录

关于郭嘉的一点考据和我的想法... 1

写在前面... 1

几个重要的参考资料... 1

郭嘉的家世... 2

司空军祭酒... 2

郭嘉入仕的经过... 3

郭嘉加入曹营的时间... 3

对于刘备的看法... 4

十胜十败论... 4

算死孙策... 6

封洧阳亭侯... 6

乌丸一战... 7

曹操和郭嘉的君臣关系... 8

不治行检... 9

拾遗... 10

 

写在前面

写的略微有点乱,虽然力求客观,但写着写着难免代入个人感情啦,各位看官海涵啊。基本是看着裴注三国志里写郭嘉的部分按年代顺序来写的,但中间有想到一些别的东西就会胡乱的引申开去,希望不要让观看的各位摸不着头脑才好,贴到百度和个人博客里都发觉辛苦排版的格式废了,泪目。好吧,我承认其实word版也很乱就是了。 

几个重要的参考资料

曹操年表: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25874.html

郭嘉年表:https://coranholmes.lofter.com/post/19686a_781f67

裴注三国志·郭嘉传https://tieba.baidu.com/p/81267174#frs_nav

 

郭嘉的家世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郭嘉生于170年,被谈的比较多的是他的家世问题,究竟如何呢?

我比较同意的看法是turkeygiving同学在8楼的回帖https://tieba.baidu.com/p/291049235摘录节选如下:

从各种蛛丝马迹,大略也能看出郭嘉同学的出身背景不但不是“拿不出手”,恐怕还好的很:

1. 袁绍非海内知名之士不见,但是郭嘉可以见他,而且被《资治通鉴》记载为“甚礼遇之”(虽然俺8知道司马光打哪儿知道袁绍怎么礼遇他了,但司马光能见到的史料比现在多多了,不便否定他老人家的话); 

2. “年二十七,辟司徒府”——正常情况下,当时士人的仕途,绝大多数由州郡开始,辟公府是很高的荣誉,一上来就辟公府更加罕见,郭嘉当时一不算知名之士,二无州郡辟召记载,三无在许都交游贵宦记录(此类参考祢衡等人),算很破格了。(这也是为啥我觉得他本来就跟荀彧认得,否则这种破格说不通) 

3. “表为司空军祭酒”——这个官固然不大,但是既然用“表”字,说明并非一般掾属(一般掾属直接“辟”就好了嘛),且这个职位在当时是新发明,不谈可能有的政治内涵,这也算是满礼遇的了吧……

 

司空军祭酒

司空军祭酒这个官职是怎么个情况?

目前大家比较同意的说法是司空是指隶属曹操门下,因为当时的曹操任司空。而军祭酒事实上是军师祭酒,而陈寿避司马师名讳而省略了“师”字,搞出了个司空军祭酒这么个新词。

有人说这个军祭酒就是个小军师,职位很小。也有看到一种说法是祭酒为同类型官职中最大的。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此处用“表”而非“辟”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一般要用到“表”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就是这个官比较大曹操自己名义上是做不了主的必须上表朝廷;第二种可能性是这个官职是曹操自己创立的所以名义上必须上表朝廷征得同意。因为关于这个官职历史上记录不是很多,很难判断,就曹操时期可以看郭嘉的确是担任此职位的第一人,后面郭嘉死后,董昭也有干过一段时间。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都可以看出曹操对郭嘉是十分重视的。

 

年二十七,辟司徒府。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

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根据三国志,顺序是投奔袁绍、辟司徒府、彧荐嘉。

 

郭嘉入仕的经过

郭嘉为什么会入仕途?

【夜里好无聊】郭嘉同学附曹之前并不是在野身份https://tieba.baidu.com/f?kz=81277429

【小故事】荀彧慧眼识郭嘉经过https://tieba.baidu.com/f?kz=187712878

从郭嘉出仕想起的——八卦荀彧郭嘉等等颍川人士https://tieba.baidu.com/p/291049235

个人觉得各位前辈的想法说的差不多了,总结一下还是觉得荀彧推荐人一向很谨慎,如果只是在赵温处认识不久就推荐不太可能,个人倾向于是早先就认识,结合前面几个帖子也有人说到郭嘉家世可能并非大家想象那么“寒门”,他跟荀彧早先认识的可能性就大大加深了。

至于辟为司徒府只是个幌子,郭嘉其实直接就去了司空府这一点,还是在196年待了一段时间,到197年才去了司空府这两者都有可能和我前后的推论没有矛盾。

 

郭嘉加入曹营的时间

不知道书上写的一般是虚岁还是实岁,如果是虚岁可能比实际出生年份大一岁或两岁也就引来了争议那就是郭嘉加入曹营的年份究竟是197还是198,而通鉴以建安元年(196年)为奉孝出仕曹营的第一年,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曹操年表看一下这几年都发生了那些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四十二岁。正月,曹操遣操洪西迎汉献帝,被拒阻。二月,曹操镇压汝南、颍川黄巾军。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建德将军。六月,升任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刘备为吕布所袭,投奔曹操。八月,曹操至洛阳,汉献帝假曹操节钺,任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九月曹操奉汉献帝迁都许。汉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候。曹操以大将军让袁绍。十一月,汉献帝任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曹操采枣祗、韩浩建议,始兴屯田。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四十三岁。正月,曹操击张绣,败。复击之,绣奔穰,与刘表合。九月,曹操东征袁术,术败。十一月,曹操再次南征张绣。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四十四岁。曹操三征张绣,围穰。五月,刘表遣兵救绣。曹操于安众大捷,破张、刘联军。九月,曹操东征吕布,克彭城,围下邳,于十二月擒杀吕布、陈宫。

 

对于刘备的看法

196年时刘备投奔曹操,而傅子和魏书中救郭嘉对于是否要杀刘备的态度很不相同。

傅子中记载郭嘉态度为

“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而魏书中记载

 “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

易中天认为这两条并不矛盾,一条表示“早为之所”,一条说是不能因为杀了刘备而伤害的贤名,是说杀不得需要恰当安排,也就是软禁起来的意思,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比较恰当。

偶然看到一个搞笑版,博诸君一笑https://tieba.baidu.com/p/809974285

但是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从196年~199年曹操和刘备在这段时间关系还行,刘备从一开始到后来势力逐渐变大,郭嘉的态度也随之转变也是有可能的。个人觉得郭嘉的确发表过关于刘备的言论,但并不一定是在196年刘备刚投奔曹操时发表的,有可能是在197~198年之间发表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看似矛盾的矛盾导致三国志中没有相关的记载。

 

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论参加百度百科郭嘉条目https://baike.baidu.com/view/2669.htm 

197年时,根据前文所贴的郭嘉年表里表示在这一年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一说(出自傅子),郭嘉真的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吗?很多考据党存疑,因为荀彧有四胜四败一说贾诩有四胜论。我看了下三人的年表荀彧提出是196年,而贾诩是200年。 

有人认为十胜十败一说是傅子谬误,理由参见https://tieba.baidu.com/p/2230408932摘录节选如下:

郭嘉投靠曹操是在建安二年【作者补充:公元196年】,而《傅子》的这段话中却有“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的字样。参照《后汉书》④可知,袁绍北征公孙瓒是建安三年的事,建安三年的情势成了建安二年郭嘉口中的时局,此间矛盾,不言而喻。 

个人认为就此判断郭嘉没有提出十胜十败一说是不合理的。查公孙瓒年表,袁绍征讨为198年,199年公孙瓒兵败自焚而死。公孙瓒兵败身死这一役的确是198年打响的而事实上公孙瓒和袁绍之间一直小战不断。郭嘉这里的用词是“击”是攻打,攻击的意思。修饰是“方”可以理解为“才”或者“正要”的意思。事实上这两种意思都是符合的。如果理解为才的话,事实上查公孙瓒的年表,195年时乌桓峭王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郭嘉很有可能是指的这场战役。如果理解为“正要”的意思也可能是理解为最后公孙瓒兵败身死的那场战役。而后句提到的取吕布的战役是发生在198年,再结合郭嘉是197~198年之间加入曹操的(先用下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吧囧),在时间上是合理的。 

当然就算郭嘉真的提出了十胜十败一说,时间上的确比荀彧晚,是在荀彧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完善,不过因此就说郭嘉抄袭毫无新意当然是不可取的,毕竟数量上增多了,深度广度和荀彧的不一样了。但就算郭嘉提出的话大概也不是傅子和资治通鉴(后者应该是参考前者的)所提出的197年,应该在198~199年之间,但时间上肯定是早于贾诩的。

另外有很多人说郭嘉提出十胜十败一说是在拍曹操马屁。这个么,我觉得拍马屁也不一定是坏事啊,特别是在你确实有能力的时候。另外,拍马屁也要会拍才行啊,你说话的方式有技巧,人家boss也愿意接受你的意见啊,想想看人家田丰,多么坑爹,又不是没能力,但人家主子袁绍就是不听你的有能力顶什么用。真要说我倒是觉得郭嘉此举不仅赢得了曹操的信任也是报答荀彧的知遇之恩啊。

另外,有一点存疑的是历史上所记郭嘉的言论通常短小精炼,一针见血(当然也可能是史料上记载的比较简略),感觉十胜十败这么辞藻华丽,长篇大论的不是郭嘉风格,不过也不排除第一次见曹操想表现一下,因为十胜十败明显是准备过的而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

但是再想想看,郭嘉本人也说军师最需要具备的谋略还是见机行事这一条,跟提没提出十胜十败没关系吧。 

让我们回到加入曹营时间的这个问题上。

另外我想说197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张绣第一次投降后反叛曹操,曹操长子曹昂和大奖典韦战死,曹操可以说吃了一个大败仗。我在想,如果此时郭嘉已经在曹营的话为什么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我个人猜测有两种可能,第一郭嘉当时的确在曹营,但还没进入核心团体,也就是说的话发挥不了作用,是以历史上没有关于他只言片语的记载;第二种就是此时郭嘉其实还没有投靠曹操。我个人是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的,(以下吐槽无视:因为我觉得如果郭嘉此时已经进入核心谋士团却没有丝毫作用的话略对不起曹总对他“动无遗策”的称赞啊。不过,其实“动无遗策”是指出的计谋没错吧,没出计谋应该不违反这条囧,)所以个人倾向于郭嘉应该在曹操征讨张绣失败之后(即197年下半年左右)才加入曹营的。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戏志才死了,看到有猜测说戏志才大概也是因此一战死的,也有说是196年死的,主要史料里没有记载。但个人推理是在197年的这一战因为某些原因去世的,曹操于是让荀彧推荐继任者,我觉得这样来想是比较合理的。 

另外,198年发生的——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已经有郭嘉的身影了,所以总结一下郭嘉加入曹营的时间,个人认为大概是197年曹操讨张绣失败之后,到198年讨吕布之前。而郭嘉在197~198年之间发表了对于刘备的看法。若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也没有谬误,那么我认为郭嘉应该是在196年出仕,劈司徒府,在赵温那儿干了一年左右才加入曹营的。 

另外关于这一句也有一些争议,因为裴注“语出荀攸传”,大家就觉得这一条不能算郭嘉的功劳。个人觉得这个还是跟官职有关吧,196年曹操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而郭嘉是197年被征兆为司空军祭酒。荀攸的官职应该是比郭嘉大的。套用某人的一句话“你和你老板同时想出来的点子,别人会说是你想出来的吗?”顺带一提,有人说官渡之战郭嘉消失了没有发挥作用,我就想说,是不是郭嘉在历史上每说的一句话都要记下来啊?一年365天发生那么多事,肯定是挑最经典的记下来,纵观史料记录的郭嘉的事迹大都是因为他出的是“奇谋”,有很多都是跟曹操的其他谋士相反而最后证明是正确的。我本人是不信郭嘉就是个哗众取宠的主,每次都提出反对意见,还每次都成功了。事实上更合理的情况是在别的时候郭嘉也出过和别人相同的意见,但历史上就不用每个提过意见的人都记载了,所以官渡之战里历史上没有记录郭嘉的身影就代表郭嘉逃跑了,没出力了?这不大可能吧。要知道郭嘉是随军军师啊(要不然乌丸一战也不会死了,怨念),官渡之战又是历史上对曹操意义非凡的一战,曹操那么器重和信任郭嘉不可能不带他参加官渡一战啊。

 

算死孙策

《傅子》: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

这一段不单独放了,暂时没特别想说的。 

孙策转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觽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觽,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但也有记录说

臣松之案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此云用嘉计,则为不同。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关于这个运气好的说法,当时行军打仗,各种细作到处流窜,曹操肯定有自己的情报网,我个人觉得郭嘉应该是得到了一定的情报了吧,否则他就是脑残吧,这种不确定的时候怎么可能胡乱猜测,如果郭嘉是脑残,那曹操也是脑残,郭嘉这么一说他就信了,难道真有JQ?不过有甲醚甚至猜测刺客就是郭嘉派去的略夸张了吧,而且毫无根据,当然也不能说不可能,话说回来郭嘉真的不是穿越回去的?

另外,这个算死孙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鼓舞了官渡之战的士气,而官渡之战对曹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能说郭嘉的这一算点用也没有,以前看过分析,不过目前找不到了,以后补充吧。 

(下面吐槽顺便一提,孙策这件事在郭嘉年表上是200年发生的,然后再201和202年(官渡之战)都找不到关于郭嘉的记录。前面说了当然不是郭嘉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在历史上,很大可能是他出了策但没有出奇策,不过个人第一反应是嘉嘉这段时间是不是去养病了囧。)

 

封洧阳亭侯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 

退兵让二袁相争,曹操坐收渔翁之利这一计谋又有很多人表示郭嘉只是附议,没什么了不起,我就不说什么了。最后的封侯说明一切。

另外说一下这个洧阳亭侯。感谢这一篇的作者提供的魏国封邑排座次:

https://coranholmes.lofter.com/post/19686a_77f96b

碍于篇幅这里就不贴了,魏国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在这五个重要谋士里封邑排名第二,荀彧第一,令君劳苦功高,实至名归就不说啥了。如果只算文人(前12都是武将不提了,咱荀彧也才13)不算武将的话郭嘉排名第六:前几人分别是荀彧、文聘、华歆、陈群、王朗。介于奉孝英年早逝,这个排位算是不错了吧。 

关于辛毗乞降一事我曾经看到说是曹操中途心意变卦,辛毗有就此事找过郭嘉,郭嘉又和曹操提过这事坚定了曹操的心意才帮助袁谭的,不过没找到史料,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其事。 

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嘉之谋也。

这一段似乎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讲到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目前的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乌丸一战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终于讲到乌丸一战了,颇多怨念啊。看到很多人说乌丸一战曹操是被郭嘉坑了,更有甚者认为乌丸一战给曹操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死了个郭嘉,私以为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乌丸一战对曹操的意义非凡,可以说此战胜利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若当时曹操放弃攻打乌丸,那么袁谭、袁尚休整了一段时间后难保死灰复燃在后期曹操征战其他诸侯时给他背后来上一刀。

还有人说了乌丸一战的确重要,但郭嘉在那个节骨眼上提出并不是一条好计策,事实证明,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中间还迷了路,幸亏碰到田畴引路才算找回了方向。于是就有一帮人讽刺说其实田畴才是乌丸一战最大的功臣,郭嘉屁都不是。我就想说了,要不是郭嘉力争让曹操打乌丸,根本就不会有田畴指路这个事儿吧。

还有如果一条计谋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那才能叫好计,那我觉得魏蜀吴根本不需要军师啊,搁到现在只需要个电脑,把各种条件输入,然后判断是否万无一失如果是就用,不是就抛弃,那根本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看结果,结果是曹操赢了,那我觉得打乌丸就是条好计。我不否认这场战争中有运气的因素,古来成大事者总是需要一点运气的。但郭嘉不能次次靠运气吧,好的军师就是要在需要搏一搏的时候敢于出奇策,而不是慎之又慎失了最佳的时机。像刘表就是没有听从刘备的意见趁许都空虚偷袭,到了曹操得胜归来才追悔莫及也没用了啊。好吧,刘表不是军师,那说个更接近军师的诸葛吧,当初就是没听从魏延的意见,一意孤行选择了谨慎的路线最后不也是没好果子吃么。顺带一提,我对魏延同学还是满惋惜的。 

其实我自己对于乌丸一战的分析还是很肤浅的,下面贴一下我看到的一篇比较不错的分析https://tieba.baidu.com/p/1733646329

另外,关于曹军在抵达目的地之前200里的地方,乌丸军得到了消息这一点让一部分人质疑郭嘉弃辎重的计策,说是还“出其不意”呢,还有200里的时候就被人发现了。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资料,同时期的行军速度找到了相关的佐证:

行军速度根据《三国志》与《晋书》中相关记载,孟达在新城起事,司马懿从南阳(即宛)出征,新城与南阳相距1200里(相当于现在的450公里),司马懿仅用8天时间就兵临城下,平均每天行军56公里(司马懿的部队是步兵),另据《荀子》一书中记载,魏国的“武卒”是按一定条件选拔的,其中就有一条身负武器、甲以及三日军粮,半天必须能走“百里”(相当于现代的30公里)。这几个数据告诉我们古代步兵的行军速度一天“百里”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加快行军,一天五六十公里也是能做到的。骑兵一般是步兵的4~5倍的速度。 

更早一些在汉武帝刘彻时代,讲到中匈边境的时候,说边界到长安仅300里,轻骑一日一夜可至。

另外老曹追击刘备,五千精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行进中重创刘备陆军。白起在华阳之战时,曾率军8天行军800里,平均每天100里。 

200里大概是75公里的样子,根据以上的资料曹军的行军速度大概能维持在一天100里~300里的样子,基本上花一天多的时间最多两天就能到了。而且那时候消息什么比较闭塞,曹操方面一开始听了田畴的计谋佯装退兵,乌丸一方后来就算得到了曹军的消息要重新调兵遣将也得浪费一些时日,郭嘉弃辎重的计策对于曹操一方来说的确是非常有用的。

更新推荐大神吴易关于乌丸一战的分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04610


曹操和郭嘉的君臣关系

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郭嘉之死,没什么特别想说的,但是水土不服神马就死了又感觉有点夸张,不过没有找到更多史料可以往深处推理啦。

这里比较想说说郭嘉和曹操的君臣关系,那绝对是相当好的,从郭嘉病中,曹操一日多次询问他的病情这一细节中可见一斑。另外,虽然说觉得郭嘉不能算魏国第一谋士(个人认为是荀彧,毕竟是“王佐之才”,而且服役时间那是相当长了),但绝对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了,两人是行则同车,坐则同席(个人认为这个才是陈群所谓的“不治行检”,后面详说),曹操还说只有郭嘉能了解他的想法,甚至想把后事托付给郭嘉,这对于多疑的曹操那绝对是相当难得的了。后面还有郭嘉去世后曹操上表朝廷请赏时提到的“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念功惟绩”、“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在此不一一细表。另外还有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的感慨——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无不表明曹操对郭嘉寄予厚望。在这里想说说曹操的这个假设,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不过还是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很多人说曹操赤壁之战也是“命也”,因为当时程昱和贾诩都曾经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这一仗不能打以及黄盖可能是诈降,当曹操刚愎自用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个人认为原因是曹操刚刚统一了北方正式豪情万丈的时候,那叫一个意气风发,简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确是挺难听进这些个意见。但如果郭嘉活着的话,我觉得他应当是能看出黄盖诈降的,那么他的意见我觉得比起别人来说,曹操是更愿意听从的,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另外还有傅子所记录的两封曹操寄给荀彧的信函中提到的追忆郭嘉的文字: 傅子曰:太祖与荀彧书,追伤嘉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又与彧书曰:“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我觉得这个两段话很能说明问题。首先是第一段曹操提到的虽然给他封了赏,但对于一个死去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我觉得曹操竟然能想到这一步还是很令人动容的,的确是真的“悲痛伤心”,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是在做戏,况且这个只是写给荀彧一人的书信,不是在大庭广众下发表的讲话,做戏的价值就不高了吧。虽然说曹操对于手下的谋士,从来不吝惜赞赏,但是一般情况下表扬过了,给了赏赐,如果不是真的感情甚笃,很难会想到赏赐对于故人无益这个层面。

而对于第二条,让我比较动容的是“弃命定”三个字,是说郭嘉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常说自己到了多瘟疫的南方肯定是活不了的,但依然常劝曹操要尽早攻克荆州,这是舍弃了性命要为曹操立功啊。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贾诩了,前面提到我认为魏国第一谋士应该是荀彧,那么这个第二的话应该可以说是郭嘉与贾诩之争了,个人觉得贾诩作为一个谋士始终还是缺少一点,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业操守吧。

因为我个人觉得评价谋士要看三点:本人的智谋、一生的功绩和作为军师的职业操守。这三个概念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智谋不用多说,职业操守的话是看你愿意为自己的主公出多少力,而功绩就是说用你的智谋为主公出力最终换来的成果。

在这里以荀彧、郭嘉、贾诩三人为例,荀彧的智谋和功绩的确非常高,但他是把汉室的利益放在最高,曹操的利益次之,这也导致了最后他和曹操君臣相悖,最后郁郁寡欢而死(一说被曹操被逼自尽)的结果。而郭嘉的智谋前面说了那么多就不再赘述了绝对是很厉害了,但由于英年早逝功绩比不上荀彧,但他作为谋士的职业操守个人觉得是魏国一干谋士里最高的,因为他是真正将曹操利益放在最高的,曾经看到有人评价说郭嘉是三国一群谋士里最不会保护自己的一开始不太明白,后来慢慢就看出点名堂了,比起曹操许多对于郭嘉的溢美之词,我反倒是觉得“弃命定”三个字是曹操对郭嘉的最高评价。而至于贾诩的话,他数次易主,非常懂得明哲保身,是魏国一群谋士里活得时间最长的,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为主公出谋划策之上,在乱世之中很好的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然而他不能在那个出英雄的时代倾尽才华,我倒是不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谋士,顶多只能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不治行检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这个不治行检让很多甲醚那是相当纠结啊,究竟怎么个不治行检法,陈寿也没记载清楚,各种史料上也不见记载,看到几篇分析私以为比较恰当:

关于《三国志》中郭嘉的“不治行检”https://coranholmes.lofter.com/post/19686a_75ec1f

郭嘉的不治行检怎么回事?https://tieba.baidu.com/p/1900018154 

另外还看到一些别的分析,一时也不能一一找出来,就简略说下我自己的想法。照理来说陈寿写史一向比较公正严明的,一般名人做了坏事他是不会隐藏的,向曹操、曹仁、徐庶那些个破事儿他都记载的清清楚楚,要说这郭嘉也没看出陈寿怎么偏袒他,个人甚至觉得他是不怎么偏爱郭嘉的,那郭嘉的不治行检具体干了啥他为什么不写出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真的就是小事,二是真的是非常大的罪过但由于这种罪行的特殊性不方便在书里写出来(我真没想出来事什么)。个人觉得如果是第二种可能的话,那曹操还能“愈益重之”那绝对是有昏君的嫌疑了。

另外有人结合世说新语等书里记录的“不治行检”的罪行都是一些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大罪的确值得思量,但这些罪行并不属于我上文所说的不能记入史书的情况,如果郭嘉真做过这些作奸犯科之事陈寿为何不记?还有曹操为何不怪罪?这两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还有一说郭嘉贪污受贿、强抢民女、为害乡里我就觉得很奇怪,贪污受贿的话郭嘉作为一个军师要收受谁的贿赂不合理啊。至于后两条,我想说郭嘉作为随军军师,好像没什么机会抢女人和害乡亲啊囧。

个人还是觉得所谓的不治行检是比较老派的陈群看不惯郭嘉某种轻浮的作风,主要还是行不正坐不直、迟到早退、触犯宵禁或者是前文提到的和曹操过从甚密之类无伤大雅的错误吧。

 

拾遗

终于写完了,打字打的手臂都酸了。虽然不是做第一次做考据,但是大规模的考据是第一次啊,累死了啊,一直潜水看各种嘉吹和嘉黑啊都懒得评论,但时间长了就发觉心中真心有很多想说的啊,所以有了这篇东西。

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是真正放在偶像榜里的不多,第一位永远是福尔摩斯,第二位现在是郭嘉,后面暂时还没有,这篇东西虽然写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但我还会继续关注各位前辈的观点并完善自己的想法,所以请允许我说一句未完待续啦。

另外还有一篇随便侃侃郭嘉(非历史向),大家如果乐意的话可以看下博君一赏:

https://coranholmes.lofter.com/post/19686a_77f96c


  70 1
评论(1)
热度(70)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兮嘉 | Powered by LOFTER